【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于商業用途,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知識產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
為何農村黑臭治理不能沿用城市思維今年年初印發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要對于農村黑臭水體系統開展整治,針對黑臭水體問題成因綜合采取各類措施。 事實上,城市和農村在人口集聚、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決定了城市和農村黑臭水體在成因、治理中存在明顯不同。 “城市主要以工業、服務業為主,農村以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工商業發展水平較低,且存在部分污染嚴重企業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的趨勢。”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產業結構決定水體污染成因,農村黑臭水體污染成因較城市更復雜多樣,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業種植業面源污染是農村黑臭水體有別于城市的污染源。 從水體分布上來看,城市黑臭水體集中、連片分布,農村黑臭水體分布較為分散,單個水體普遍相對較小。專家指出,這與城鄉人口聚集特點密不可分:“城市人口密集,有限的城區空間人口密度大,污染排放強度大。而我國農村地區面積廣袤、人口呈散落居住分布,使得農村黑臭水體總體呈現數量多、分布廣的態勢。” 此外,專家認為城鄉居民環境意識也會影響到水體治理難度:“城市社會分工細化,人員受教育程度較高,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及水體周邊居民有參與環境整治積極意愿,相比之下農村環境治理難度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