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于商業用途,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知識產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
以污水處理法律政策助力工業綠色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往往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沒有強制性要求或激勵,在處理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時,大多數企業都會優先發展,這也是工業文明時代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法律政策是社會關系的調節者,它可以調節企業的生產行為,引導企業進行綠色轉型。 推動綠色產業轉型的嚴格法律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重視伴隨著工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隨著法律實踐的成熟,相關規定也越來越嚴格,促進了綠色產業轉型的發展。 1979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原則上通過了《環境保護法》(試行),其中有關工業污染防治的規定很多,標志著我國工業發展新階段的開始,并開始重視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隨后,《水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空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都有大量與工業綠色發展有關的規定。 在此期間,相關法律政策的重點是污染防治,對能源資源的使用不夠重視;主要采用行政措施,缺乏市場化方法,它們比終端控制更重要。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制造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加快,環保立法工作也明顯加快。先后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排污費征收和使用條例》,修訂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了相關標準。法律和政策已經從注重污染防治轉向充分重視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源利用相關立法得到了顯著加強;從注重末端治理轉向注重源頭防治、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從注重行政控制到注重行政控制和市場控制。 在此期間,中國企業的轉型步伐明顯加快。許多工業產品突破了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占據了國際市場。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到黨的執政方針,中國的工業發展進入了全面綠色轉型的新時期。 2015年,隨著制造業實施戰略,工業綠色發展升級為新的戰略層面,綠色制造是推動的五大項目之一。 在法律層面,對《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重要法律進行了修訂,法律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在政策層面,發布了《制造業強國戰略》、《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頒布了《綠色產品評價通則》、《綠色產品評價通則》等標準。實施了《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評價指南》、《綠色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指南》。綠色制造系統集成、綠色制造示范等配套項目為企業綠色轉型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在此期間,環境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頒布和修改的有關法律、政策,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與法律相配套的政策標準,加快頒布和修訂。在這一時期,更加重視市場手段的應用,特別是在各個領域實施環境保護稅。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節能監督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法律政策的實施。這創造了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競爭環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和參與綠色發展實踐,工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長期激勵機制尚未形成,動員企業參與積極性很難 目前,雖然企業參與綠色發展的意愿有所增強,但企業開展的大部分工作只是停留在環境合規水平上,還沒有從環境保護、能源利用、用水、物資等方面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土地利用和資源綜合利用。主要原因是企業綠色轉型能力不足。 如果企業進行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循環利用等工作,其產品確實會更加綠色,但相關投入也會增加。綠色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價格較高,在沒有綠色消費氛圍的情況下,綠色產品很難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在這方面,盡管國家采取了綠色信貸、綠色稅收和財政激勵等措施,但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得到支持。還沒有形成長期的激勵機制來調動廣大企業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 完善財稅體系,營造綠色消費氛圍 為了調動企業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在加強環境執法的同時,要形成穩定、持續的積極激勵,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 從綠色生產的角度看,在對龍頭企業提供重點扶持的同時,要盡快完善財稅金融體制,特別是加大對綠色企業的稅收減免力度。降低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批準門檻,形成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綠色發展可以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受益。 從綠色消費的角度出發,積極營造綠色消費氛圍,注重推進信息披露,綠色標識和綠色采購制度,為政府部門提出明確的綠色產品采購要求和評估,積極引導其他實體的綠色采購。 。并鼓勵拓寬綠色產品的市場空間。 |